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是,人们既失去了自己的文化,又无力超越自己的文化。
2012年,偶然来到仅有二十几个学生,却聘任了十余个美国教授任教的上海兴韦学院。学院创办人陈韦明告诉我:兴韦近期最大的梦想,就是找到合适的国学教师,开设国学原典课程。“中华文明的原典智慧,可以帮助孩子们在未来保持内在的信心与平静。”
陈韦明是改革开放以后,哈佛大学最早和最年轻的中国大陆毕业生。我当时大惑不解,问道:既如此,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,引进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呢?回答是:“因为他们的舞台在国际。”
渐渐才悟出,陈先生的方向感实在很好,课程架构所指向的,正是当代中国学子最为迫切的两件事:建立自我,突破自我。因为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是,人们既失去了自己的文化,又无力超越自己的文化。
那么在今天的中小学,亲爱的校长,为什么你的学校需要嫁接国际课程?
除了像兴韦一样基于学生未来的需要,还有人是因为家长的选择:中国家长越来越懂得“不要背不动的书包,要有带得走的能力”,在这样的背景下,国际课程在中国的蓬勃兴旺,就是更多需求选择的结果。
还有人是因为学校创新的必要:中国人对“什么是好的教育”常常大的方向感很好,但如何去到那里?学校需要更多的结构性、支撑性设计,国际课程,无疑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先行优势,所以引进、消化、改造,成为当下学校课改的一大潮流。
然而,却极少有人意识到,这其中,还包括中华文化自身发展与演进的需要。
那是什么呢?简单一点的答案,是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思维习惯、培养目标需要被学校课堂所推动的转型。从状元及第、学而优则仕的思维,转换为“行行出状元,路路通罗马”的思维;从培养所有人学孔融效岳飞的思维,转向培养一个个彼此不同,却又更加完整、更加丰富的自我实现的人;从培养“循古例法先人”不越雷池半步的守成者,到培养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……
更深层次的答案,是我们的文化需要在全球化的时代重新被点亮。学校怎么做?正如龙应台所说——要“知己知彼”。知己,即帮助学生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、根深叶茂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;知彼,即帮助学生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、看得懂的文字、理解得了的逻辑,去呈现、重构那些自身文化基因里,在这个时代依然有生命力的价值。
所以教育的国际化,就是要找到“别人能理解的方式”;同时也推动自身的文明通过验证获得信心,通过融合获得更新;以及,在这个“人人都是国际人”的时代,通过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,让“君子和而不同”、“圣人为而不争”,这些几千年来对多数人“知行两张皮”的价值观,在21世纪获得落地与新生。
(文章选自《新校长》2015年第3期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)
·上一篇文章:教育的广度与深度
·下一篇文章:美国华人教授:穷孩子上错高中一辈子难出头
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:
相关内容
人工智能时代来临,学习力教育正在颠覆当下的教育! 余建祥 对快乐教育的反思: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幸福,而不是简单的快乐 余建祥 教育思考: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执念还是伟大? 余建祥 家庭教育的有效期和界限 余建祥 教育最大的风险,是父母低层次的教育认知局限 余建祥 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,教育永远美好! 余建祥 余建祥: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四大决定性趋势 余建祥 家长教育思维的三个层级:你在哪个层级,孩子就在哪里 余建祥 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法则:教育中的二八定律 余建祥 “一带一路”(中国·兰州)首届文化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在兰举行 郭秀睿
- 00后女大学生做宿舍美甲月入过万 没毕业就开店买车
- 大学教育如何避免“白开水化”
- 开学在即 北京新学年教育领域有这些变化
- 教育部提醒:大语文时代来了,语文将成为考试重点,阅读理解
- K12梦碎,作业帮迷失
- 教育部王文湛司长: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!
- 迷恋电子产品,孩子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?
- 青少年网瘾危害多:过量多巴胺分泌令大脑功能受损!
- 迷恋电视手机,孩子大脑会发生什么变化?几组数据让人触目惊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①:这是做教育 还是做生意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②:这是教知识 还是教套路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③:要深挖病根更要对症下药
- 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④: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怪圈怎么破
- 媒体揭开皮纹测试天赋潜能敛财骗局:位列中国十大科技骗局第
- “天赋基因”检测靠谱吗?